你好!欢迎进入连云港立本作物科技有限公司!
行业资讯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
注意:吡唑醚菌酯,不是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!
发布时间:2018-01-03   浏览:2008次

  当前,我国农资行业杀菌剂已经毫无疑问地进入了“呼吸抑制剂时代”。从21世纪初的醚菌酯、嘧菌酯,再到2005年涌入中国市场的吡唑醚菌酯,一直到目前风靡高端杀菌剂市场的氟唑菌酰胺、氟吡菌酰胺、吡唑萘菌胺等酰胺类杀菌剂,“呼吸抑制剂”是近15年来我国杀菌剂市场不变的主题,同时此类杀菌剂所占市场份额比重也将越来越高。不说遥远的将来,就在当下,“呼吸抑制剂”中的集大成者——吡唑醚菌酯,在中国农资市场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旋风。

image

  吡唑醚菌酯系巴斯夫开发的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。由于该化合物优异的杀菌防治谱,尤其因具有调节作物生长,促进植物健康的差异化特点,在国内市场取得较为良好的市场反响。据不完全统计,2015年,巴斯夫凯润与百泰在国内销量各约2亿元人民币左右,所占市场份额巨大。随着该化合物专利的过期(2015年6月21日过期),国内厂家纷纷涌入,卷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漩涡。截止目前,吡唑醚菌酯登记有效期内原药厂家已增至26个,制剂登记证件28个(不含分装证),其中,单剂、混剂登记证件各占14个。另外,吡唑醚菌酯相关有效期内的田间药效试验证数量约695个,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,草甘膦和草铵膦相关有效期内的田间药效试验证数量分别为501和369个。可见,目前在国内,吡唑醚菌酯的热度一点也不比草甘膦、草铵膦低,在不远的未来,必将有大批吡唑醚菌酯相关产品涌入市场。

  有关吡唑醚菌酯的药效表现,在此仅以水稻为例(因该化合物对鱼高毒,且从未经农业部于水稻登记,试验数据仅供研究交流参考,请勿作为实际推广依据。)

  有关水稻纹枯病,吡唑醚菌酯针对水稻纹枯病病斑治疗效果相对较差,而对于其预防效果较为突出。亩用吡唑醚菌酯有效成分4克情况下,药后5天仍有继续扩展现象,说明吡唑醚菌酯对于水稻纹枯病治疗效果相对较差。但在无病条件下施药,亩用吡唑醚菌酯有效成分4克、噻呋酰胺亩用4.8克的情况下(2012年江苏宜兴),药后14天相对防效分别为53.66%和59.36%(二者无统计学差异)。表明吡唑醚菌酯对于水稻纹枯病具有较为良好的预防效果,且具有不低于14天的持效期。

  针对爆发性水稻稻瘟病叶瘟具有良好的压低病级作用,具体表现为:可显著减少田间新生病斑数量。2015年7月下旬,江苏连云港赣榆县叶瘟大爆发,水稻处于分蘖末至拔节期,亩用吡唑醚菌酯有效成分9克,药后6天,田间倒1倒2叶叶瘟新病斑数量由药前的21个/50株迅速降至4个/50株,相对于对照区药前19个/50株至6天后的28个/50株,新病斑数量得到了明显的压制。

  有关吡唑醚菌酯安全性问题,目前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

  1、悬浮剂类产品相对乳油类产品安全

  以香蕉为例,在香蕉幼苗期,平均气温30℃,湿度≥90%的情况下,采用25%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对叶片幼嫩部位具有药害风险,具体表现为:出现褪绿灼烧斑,后期转为黑褐色坏死斑。25%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采用1500倍喷雾,所有重复均未出现不良反应。

  (采用25%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1500倍喷雾药后3天)

  根据业内相关人士透露,250克/升吡唑醚菌酯乳油在香蕉幼果期,采用1250倍及以上浓度液喷雾使用会有药害风险,具体表现为在蕉条落水点出现黑褐色坏死斑。市场反馈与笔者试验数据基本吻合。

  2、悬浮剂类产品高浓度下依然有药害风险

  同样以香蕉为例,在25%悬浮剂、乳油均采用375倍稀释浓度喷雾并保持上述生长条件情况下,各处理均表现较为严重的烧叶现象。

image

  (采用25%吡唑醚菌酯乳油稀释375倍药后3天,叶柄处及叶片幼嫩部位呈现褐色坏死斑)

image

  (采用25%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稀释375倍药后3天,叶片幼嫩部位呈现褪绿斑)

  由上述安全性结果可知,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类产品在安全性方面占有较大优势,但也应谨慎推广。尤其在作物幼苗苗圃期,作物生长旺盛且高温高湿条件,吡唑醚菌酯使用浓度过高会有一定药害风险。

  总而言之,吡唑醚菌酯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。与其过多的纠结我到底该不该下手,纠结于剂型、稳定性,不如把精力放到对这个产品的更多认识与挖掘上。